发布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88次
3月8日,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华日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走在前列 2024全国两会特刊”专题发表我校党委书记徐守坤教授的署名文章《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文章从“机制创新,引领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范式”“全员融入,谋定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方案”“科技自强,构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路径”“勇担责任,释放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动能”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产教融合工作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全文如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肩负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常州大学应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而生,为服务地方发展而兴。建校四十六年来,学校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形成了鲜明的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新时代,为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革,满足江苏特点、苏南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的产业需求,立足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革新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全力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常大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常大作为”。
机制创新,引领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范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要素配置方式,让优质育人要素资源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集聚,实现高校创新人才高质量供给。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以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为核心、技术转移工作站为纽带、产业引导基金为保障,构建科教产融创一体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良性循环。
校地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与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全面负责运营管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设立大学科技园种子资金,扶持具有高新技术的“小、早、硬科技”项目发展,与企业共同建立大学科技园,加强企业与平台的深度合作,促进高校技术成果和优势资源与企业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形成“一核多基地”发展态势,已有224个初创企业落户,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为学校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带动就业285人。
统筹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017年,学校与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成为江苏省内首家大数据产业学院。2020年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入选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同时,学校相继成立了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均入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成立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学校于2009年成立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以“服务地方企业需求,拓宽学校科研渠道”为宗旨,积极促进产学研协同技术转移,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地方产业转移转化。下设镇江、常熟、克拉玛依等6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各分中心公司均为独立法人,采取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市场运行模式。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3年,中心获批省级科技副总80人,获批人数位列全省前茅。近3年,技术转移中心促成到校横向科研项目共计1500项,科技合同成交额达11亿元,科研到款共计6.7亿元,科研到款和营业收入均实现逐年增长。
全员融入,谋定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方案
学校着力调动全体教职工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十百千”工程,以学院为建设主体,以课程教材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型师资建设为关键,激发学院、基层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的能动性与投入度,实现学校产业智力支持、人才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十余个高质量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围绕江苏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以及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凯发旗舰版的合作伙伴关系。截至目前,学校重点聚焦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昆仑数智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百余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重点基地、产教融合品牌专业等载体,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建设百门以上产教联动深入、教学成效显著的高水平校企共建新型课程,同步建设产教融合型系列教材资源,整体实现教学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前沿技术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千余名行业企业师资。学校出台《常州大学“千师千企”行动方案(试行)(2023—2028 年)》。计划于2023—2028年,推进学校在职教师赴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开展一年以上的挂职、实习锻炼或产学研合作等产教融合活动,重点支持与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等机构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紧密机制的建立,发挥入企师资的科技咨询与服务功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作用。
科技自强,构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路径
立足学科特色,赋能石化产业升级。学校聚焦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解决,深入推进科研创新载体建设。2021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展校企“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模式改革,与中石油共建“中国石油-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采用实体化运行,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汇聚队伍,整合资源,聚焦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原创性理论问题及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创新联合体的高质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突出成果转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2023年6月,学校成立常州市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作为促进会秘书长单位,围绕新能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迭代升级,促进成果应用加速落地;促进会致力打造为汇聚科技第一生产力、凝聚人才第一资源、集聚创新第一动力的高能级平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目前,会员企业400余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3亿元,增长65.6%,专利转让385件,列全国高校13位,获中国专利奖1项。
瞄准技术前沿,面向区域未来产业。学校与常州科教城共建合成生物研究院,围绕常州的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打造常州市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发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聚焦高端工业母机和智能制造系统研发,与大连理工大学、龙城实验室共建工业母机工程研究院,以“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研发大成果和支撑大产业”共同推动智能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及芯片等关键领域,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进国家高新区共建集成电路学院,形成以大科研建制为特色的科研创新共同体,为国家及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勇担责任,释放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动能
学校现为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单位、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理事长及秘书处单位,《普通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南》研制牵头单位,积极为国内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贡献常大智慧,相关工作得到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美誉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担任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单位。2021年,在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的支持下,学校担任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单位。截至目前,秘书处已完成2021—2022、2022—2023《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年度工作进展报告》,2022年、2023年《教育部特色学院进展报告》等相关工作。2023年2月,常州大学推出“现代产业学院”微信公众号,总浏览量已突破5万次。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相关工作受到教育部专函肯定。
牵头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2021年,为加快推进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合作进程、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动,在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与长三角100余所高校协同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为扩大区域现代产业学院影响力搭建平台。
牵头《普通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南》。2022年,学校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牵头推进《普通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南》研制,助力普通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内涵及水平提升,推动产教融合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先后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分党组书记葛道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知识(技术)产权交易分会会长、中国石油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杜吉洲等全国30余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专家参与标准研讨工作。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面向未来,常州大学将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优势特色,勇做产业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努力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增动力、再立新功。
(作者徐守坤系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石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负责人,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石油化工过程关键设备数字孪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3/08/node_28.html#content_1303949